圖片來源 |
正如題目所示,爲何我認爲帶領市場恐慌的是目前主流傳統經濟學?你可以嘗試搜索下,或者直接問 ChatGPT。以下我得到的回答:
“整體而言,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可能帶來經濟效率下降、價格上漲、貿易戰風險上升等問題,雖然能在短期內保護部分產業,但長遠來看可能對美國和全球經濟造成損害。”
看到了嗎?這就是導致現在市場避險下跌的原因。但未來真的如此嗎?我們今天來一步一步拆解看看。
關稅保護
首先,我們先理解爲何特朗普要實行關稅?因爲他認爲這會保護美國企業,減少二戰以來低關稅帶來的交易逆差。在這之前,美國確實曾經依靠高關稅取得保護效果,尤其在19世紀,美國采用高關稅來保護新興工業。
例如,1812年戰爭後,美國將關稅稅率提高到約35%,以保護本國製造業。南北戰爭後,共和黨政府繼續推行高關稅政策,促進了工業化進程;但同時,這些政策也引發了地區間的緊張關係,特別是在南北戰爭前夕。
例如,1963年,美國對進口輕型卡車征收25%的關稅,稱為“雞肉稅”,以報復歐洲對美國雞肉的關稅。這項關稅深刻影響了美國汽車市場,使幾乎所有在美銷售的皮卡都在北美生產,主要由通用、福特等美國品牌製造。儘管經濟學家批評該關稅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和選擇減少,但它也促進了國內皮卡市場的產品開發和競爭。
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鋼鐵和鋁進口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旨在保護國內產業。這些關稅引發了盟友和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措施,加劇了貿易戰的可能性;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廣泛爭議,部分保守派和共和黨人批評這些措施,而工會領導人則表示支持。
總體而言,美國歷史上的高關稅政策在不同时期產生了不同影響,既有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也有引發貿易緊張和經濟不穩定的情況。
但美國因爲前總統不當的治理搞得很多戰爭、債務問題,不得不改革,而這個改革方式特朗普選擇了關稅保護和降低本地企業所得稅。這兩者其實是互相扶持的。怎麽説?很簡單:當你對進口產品增加關稅,政府在這方面增加收入,進口商品價格上升;但既然所得稅降低了,企業就會問:“爲什麽不利用減稅後多餘的資金自己製造呢?”如此一來,就促進了資本回流,造就本地製造和增加就業崗位。這在特朗普眼中可謂一石二鳥。
通脹
對於“關稅必然導致通脹”這一說法,其實也是傳統經濟學派的預測,但這種影響並非絕對;相較於大量印鈔所引發的通脹,關稅的影響相對可控。以下是對此問題的詳細解釋:
關稅對通脹的影響:
-
直接影響: 關稅是對進口商品征收的稅款,直接提高了這些商品的價格,可能導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升,表現為通脹壓力。
-
間接影響: 關稅可能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擾亂全球供應鏈,進一步推高生產成本,導致更廣泛的通脹效應。
影響程度:
与大量印钞导致的通胀相比:
大量印鈔,即增加貨幣供應量,可能導致更廣泛和持久的通脹。根據現代貨幣理論(MMT),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影響整體物價水平;相比之下,關稅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特定商品和行業,影響範圍相對有限。加上別忘了,進口價格雖然提高了,但美國國內稅收減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成本,通脹可能不會像之前疫情大放水時那樣難搞。
Howard Lutnick 用一個貼切的例子說明,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如果一個產品原本售價1美元,即使對這個產品徵收關稅,比如25%,那麽可能變成1.25美元,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最終價格仍會保持在接近1美元的水平。他的意思是關稅只會讓價格輕微上升,因為供應商在激烈競爭下不可能輕易將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而不像大規模印鈔那樣普遍推高所有價格。這正好解釋了爲何關稅和印鈔在對經濟的影響上有著根本的不同。
總的來說,這種“關稅+減稅”策略在理論上有其合理性。因為減稅可以刺激投資和消費,而關稅則能為政府增加收入,從而部分抵消減稅帶來的財政赤字。
優秀企業家參政
相信大家都知道,特朗普有著生意人背景,不是一個單純只懂政治的人,他必然懂得主流經濟學,也明白過高關稅會帶來哪些影響。許多人猜測,目前那些看似離譜的關稅只不過是一個談判手段,最終實施的應該會是落在合理範圍內的關稅。
而且,目前他背後的内閣幾乎全由來自各界的優秀企業家組成,他們不可能不理解這個問題。反而是不屬於政府體系的美聯儲選擇等待、觀察情況、不降息,這就導致了政策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特朗普的“關稅+減稅”策略,其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低利率環境。怎麼說呢?因為處於高利率環境下,減稅所帶來的刺激可能會被高昂的融資成本抵消;再加上關稅推高的進口價格,容易引發通脹和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可能觸發金融不穩定風險。
因此,這一政策組合在實踐中更適合在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環境下實施,才能達到較為安全和有效的效果。那麼,美聯儲如果像歷史上那樣沒能及時降息,導致經濟出現問題,是不是最終又要被迫“背黑鍋”?還是大家最終會把錯怪回特朗普身上?
反正我是期待這些優秀企業家能如何改善美國政府和經濟。要知道,美國目前債務已經非常龐大,連知名宏觀經濟學者、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都深感憂慮。而企業家最擅長講究效率,他們再適合擔任改革的成員也不過如此。而且據說目前美國政府正與私人企業合作,獲得許多先進效率提升軟體,像 Amazon、Microsoft、Meta、Tesla、Palantir 等大企業目前都願意免費為國家貢獻一份力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