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更容易在馬股實現?
主要代表人物,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可以閲讀他們的書:1. 本杰明·格雷厄姆 - 被低估價值股之父
2. 菲利普.費雪 - 成長股之父
超長期成長股都在美股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年代,大家都喜歡追高成長的科技股對吧?尤其在美股。是的,那些真正能夠長期高成長的公司在美股比比皆是,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企業競爭能力高,做著全世界的生意,看看7巨頭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就知道了。
美股有被低估的價值股嗎?
有是有的,它無非就是小,小到只有少數人知道,這給普通外國散戶來説,很難尋找。剩下的公司就是全世界都認識的那些巨頭,全世界都在研究,所以這些好的大公司基本上很難被忽略。
或者是有很多不確定性問題而被全世界的投資高手們抛棄的公司,而普通散戶要難發現信息差,在公司身上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利多而買入是非常難的。
很多時候散戶只能在比較合理的價格買入成長行公司罷了,這就是所謂的成長股了。
馬來西亞有更多被低估價值股的機會?
我認爲是的,主要因爲市場小,外國投資者少,交易量相對低,所以除了熱門股以外很多好公司是被低估冷落的!説真的還有另外一大原因是本地有實力的投資者真的很少,原因可能是環境問題,比如學校沒有注重教育投資知識等等。
再加上現在馬股上市公司的數量,所以只要你努力一點學習,要在馬來西亞尋找低估的股票相對美股來説真的容易很多!等這些公司再度被市場青睞之時,那個回酬是不會輸給成長股的。
這種投資法更適合散戶,因爲它通常會有足夠的時間給小資族建倉。這樣一來等她再度被市場青睞時,你才能看到足夠多的利潤。
要不然以現在馬來西亞的生活水平,冒著風險投資,最後才賺個幾百塊,幾千塊沒什麽意思對吧?
馬股成長股不香嗎?
馬股確實不缺成長股。但成長程度和長度都遠不及美股,因爲缺乏競爭力很難到外國發展,容易飽和,飽和了你需要換股除非你認爲已經足夠了只需要hold著吃股息也能過生活那就另當別論。還有就是風險比較高,因爲有潛力的成長股被大衆關注,所以很難有低估值的。這種公司因爲市場有較高的期待,所以只要公司有一點小問題就很容易讓市場失望而導致大跌。
或者你在公司還很初期的階段就已經察覺它的優勢,然後買入並陪伴它成長,從頭吃到尾,聽起來非常不簡單對吧?
不是不能成功,只是相對來説,更需要强大的信心,更高的認知和堅持才能捉住這些風險較高的成長股。
只有價值和成長股嗎?
當然不止,馬股也不缺那些有成長又低估相伴的公司,只是比重的問題。至於這種公司我就不展開説了,大家自己拿捏。因爲主要把以上的兩個極端的例子搞清楚了,剩下的就很好理解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