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特斯拉—從FSD到人型機器人

AI生成圖

好久沒更新我對特斯拉的看法了。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唯一還持有的美股科技股就是特斯拉,而當初決定買入它,是因為看到 FSD v11 的發佈。

當時我就有個直覺——自動駕駛在我看來只是「遲早」的問題。

另外一點,讓我特別看好特斯拉的,是它那種近乎偏執的極簡路線:不用 LiDAR、不加雷達,完全只靠攝像頭(camera-only),加上一個龐大類似人腦的神經網絡,努力模仿人類開車的方式去訓練AI。

這種做法當然很爭議,當時許多人說「這樣不安全」、「玩命」;還有人說「只要裝上雷達,早就可以實現 robotaxi 了,幹嘛那麼辛苦?」。然後呢?特斯拉竟然會在今年6月正式啟動 robotaxi 的計劃——這超乎了我的預期。說真的,這是當年我怎麽也不會料到。

但我想說的是:就算幾年前裝上雷達或其他 sensor,真的像 Waymo/Cruise 那樣開跑 robotaxi 了,那也只是衝著「提早賺錢」的方案,不一定是能造出長期有價值的技術。

很多東西,不是「越快」就越好。

而且說起來,當初 FSD 的爭議真的很大,但走到今天,那些質疑的聲音好像也少了不少。這讓我更加相信,特斯拉走的這條路雖然是最難的,但也可能是最有潛力的。


Optimus 人型機器人:從跳舞裝扮到震驚展示

今年更讓人驚訝的,是特斯拉的另一張牌──人型機器人 Optimus。

如果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 Optimus,是在幾年前的股東大會,有人穿著像機器人一樣的服裝跳舞……當時我真的差點以為馬斯克是來開玩笑的。

沒想到短短這幾年,Optimus 竟然已經能自己摺衣服、分類、行走,甚至跳舞(影片鏈接)!而且不難發現,特斯拉仍然像當年研發FSD一樣,堅持「模仿人類」來訓練,而不是像其他公司搞什麼輪子腳、四條腿、360度轉身的超人類設計。

這次我們也可以看到,馬斯克依然走的是那條當初很多人不理解的方法:盡可能100%模仿人類,從外型、行為到訓練方式,全都朝著「像人類一樣」的目標走。

同樣,他並不為了中途能賺錢就去妥協做一些短期有效、但長遠看可能是彎路的設計。沒有多餘的噱頭,也沒有為了展示而展示。他的目標始終是一步到位。這在我看來就是一條捷徑!

更關鍵的是,特斯拉還具備目前其他機器人公司幾乎沒有的條件——自家設計並量產硬體的能力。我相信馬斯克會和生產汽車一樣,强調工程師和生產線緊密協作,讓軟體與硬體同步進化,將整個生產流程做到最優化,這種垂直整合的深度,目前我真的看不到有第二家公司能跟得上。


長線思維與特斯拉的耐性

回頭來看,從 FSD 到 Optimus,其實特斯拉走的不是快速盈利的路,而是最難但實用的路。
這讓我再次意識到,在投資上,最值得下注的往往不是短期最能賺錢的公司,而是那些願意忍住短期誘惑,默默打造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在疑惑特斯拉的估值高不高,為什麼還沒正式落地 robotaxi,過度注重汽車銷量…我只能說,有些故事,才剛剛開始。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無推薦之意,投資需謹慎,請自行判斷與研究。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

也許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我有一點樂觀


隨著美英談判的成果一一浮出水面,現在又傳出美中也要降低關稅了,哇……前途怎麼突然間變得那麼明朗?難道我真的判斷對了?還是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又或者,這其實是我低調多年的實力終於露出一角?我到底是看到了什麼?

其實啦,我也沒有什麼超能力。我只是一個超級樂觀主義者罷了。真的,我對未來會怎樣,其實一點把握都沒有。關稅會不會反轉再反轉、繞來繞去拖個幾年,我也沒法預測,我不是華爾街的水晶球持有者。

那我靠什麼投資呢?就靠那股死命的樂觀,再加上一點點常識:回到公司基本面,只要是好公司,我就慢慢買、慢慢加碼。這樣講起來好像很平凡對吧?但你知道的,平凡的事重複做,搞不好就會變不平凡。

你可能會問,那你就不怕?不怕又來一次金融危機?不怕經濟再也回不來?甚至某些產業直接掰掰再見?說真的,我是會怕啦,但怕也沒用。與其整天預測末日,我倒是比較相信一件事——科技業至少還撐得住。它可能會修正、會重組,但不至於就此完蛋。

最近我看 The Iced Coffee Hour,Gary Vee講了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覺:「不要小看人類。」我超愛這句的。但事實是過去的歷史證明了大部分人類總是小看了自己。

想想看,每次危機,不管是因為科技變革、還是金融系統出包,人類都會找到新出路。
還記得蒸汽機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說「農民要失業了、世界完蛋了!」

後來怎樣?農業效率提升不說,還多出一個新行業:拖拉機修理工啊!

誰能想到,那時候大家都害怕的機器,現在竟然是帶動一整個新職業的關鍵。

所以啦,難道特朗普搞個關稅,世界就會崩潰嗎?拜託,這人類可是經得起冷戰、科技泡沫、金融海嘯的一個種族欸!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AI 戰爭:當想進步變成偏執,代價是什麼?

圖片來源

最近一直聼到「美國必須贏得AI戰爭」這樣的口號,不只來自企業界、投資人,就連政府官員都在喊。

其實,AI之戰就像當年網路時代一樣,它是長期的角力,而不是一場輸贏立見的比賽。而且我還是覺得,這種硬要「贏過別人」的思維,早就跑偏了。

我們常聽說,不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應該跟昨天的自己比較。這句看似雞湯的話,其實挺有道理的。就像游泳比賽時,專業教練會提醒選手,不要轉頭看隔壁泳道的人,而是全神貫注游出自己最好的速度。

這樣的觀念,應該也適用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上。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就沒有「非贏不可」的心態,但我認為整個世界都普遍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雖然一堆雞湯、自助書、甚至許多成功人士不斷重複強調「專注提升自己」,但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博弈中,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

我不禁懷疑,或許是領導人們太忙,忙到沒時間學習和反思?整個場面,看起來就像幾位固執,無知老人之間的對決。


關稅,只是保護懶惰的工具?

說到不良競爭,關稅也是一樣的道理。它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用來保護較弱、缺乏競爭力的一方。
聽起來有點諷刺,但我想馬來西亞人應該很清楚這種保護帶來的後果——長期下來,只會讓人變得更依賴、更脆弱。

就像一個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一樣——你總不能保護他一輩子吧?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孩子,最終還是得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只是那一天一到,會特別痛、特別難,因為他從未真正準備好過。

但若這種過度保護來自一個國家,那後果就更可怕了。因為政府理論上「壽命無限」,它可以無止境地庇護、包容那些缺乏競爭力的產業與企業,直到整個國家逐漸失去活力,最後一路墮落到底。那種衰敗,往往是悄悄地發生,但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我很感慨,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有時候也像小孩打架。或許你一開始是站在「對」的一方,是對方先挑釁、先出手。但最後你為了面子、為了情緒,也選擇還擊,結果雙方陷入你來我往的報復循環,搞到兩敗俱傷。這樣的反擊,到底和錯的一方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只是雙方都變成愛打架、不講理的人罷了。

在法律上也一樣:如果對方殺了你的家人,而你選擇以命還命殺回去,結局是你們兩個都得面對法律的制裁。對錯雖有先後,但後果一樣悲劇。


競爭應該是良性而非敵對

如果我們把國家競爭看作是個體之間的良性競爭,就會發現最好的情況其實是:
不去比較,反而各自在擅長的領域專注精進。

誰鬆懈了,自然會被淘汰;誰努力了,就有機會脫穎而出。這才是自然競爭的規律。不需要刻意打壓對方,也不需要外部「攪局者」介入,因為那往往是「幫越多,害越多」。

現在的美國,因為疫情後的一連串反思,開始不想再依賴別人生產關鍵物資,比如晶片、藥品等。於是他們決定「攪局」,設限出口、打壓對手。

結果呢?最大的例子就是NVIDIA。

這家原本在AI晶片領域遙遙領先的公司,因為美國的出口限制,反而間接促成了華為的突飛猛進。我認為,這樣的情況遲早也會在台積電與中芯國際之間上演。別忘了,DeepSeek 也已經是强而有力的例子了。

這不就是「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這句話講到爛了,但偏偏連國家領導人都視而不見。

一旦執著於打壓別人、一心想贏過對方,反而會忽略學習與成長的本質。

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借這個話題呼籲大家:學習,並且積極實踐你所學的東西,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只要你這麼做,你就能在很多領域超越他人,甚至改變你的命運。畢竟,這是連 “先進國家” 領導都做不好的事啊。


到底誰才是那個更糊塗的人?

我並不是說美國一定會輸,也不是說中國一定會贏。這場AI戰爭,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明確的勝負。

美國的政策不是毫無道理,但當這些手段走向極端、甚至帶有羞辱性質時,我不禁想問:老天真的會沒眼嗎?

對我們這些小資投資人來說,與其一頭熱地選邊站,不如學會保持策略的彈性與思維的清醒。
在這個變局頻繁、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尤其在特朗普這種政策風格下——盲從或單邊押注,往往才是最大的風險。

觀察,思考,保留彈性。
當巨人打架,我們投資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學會別被踩死。甚至,有機會從裂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