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AI 戰爭:當想進步變成偏執,代價是什麼?

圖片來源

最近一直聼到「美國必須贏得AI戰爭」這樣的口號,不只來自企業界、投資人,就連政府官員都在喊。

其實,AI之戰就像當年網路時代一樣,它是長期的角力,而不是一場輸贏立見的比賽。而且我還是覺得,這種硬要「贏過別人」的思維,早就跑偏了。

我們常聽說,不要拿自己去跟別人比,應該跟昨天的自己比較。這句看似雞湯的話,其實挺有道理的。就像游泳比賽時,專業教練會提醒選手,不要轉頭看隔壁泳道的人,而是全神貫注游出自己最好的速度。

這樣的觀念,應該也適用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上。

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就沒有「非贏不可」的心態,但我認為整個世界都普遍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雖然一堆雞湯、自助書、甚至許多成功人士不斷重複強調「專注提升自己」,但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博弈中,我看到的卻是相反的情況。

我不禁懷疑,或許是領導人們太忙,忙到沒時間學習和反思?整個場面,看起來就像幾位固執,無知老人之間的對決。


關稅,只是保護懶惰的工具?

說到不良競爭,關稅也是一樣的道理。它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用來保護較弱、缺乏競爭力的一方。
聽起來有點諷刺,但我想馬來西亞人應該很清楚這種保護帶來的後果——長期下來,只會讓人變得更依賴、更脆弱。

就像一個家長過度保護孩子一樣——你總不能保護他一輩子吧?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孩子,最終還是得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只是那一天一到,會特別痛、特別難,因為他從未真正準備好過。

但若這種過度保護來自一個國家,那後果就更可怕了。因為政府理論上「壽命無限」,它可以無止境地庇護、包容那些缺乏競爭力的產業與企業,直到整個國家逐漸失去活力,最後一路墮落到底。那種衰敗,往往是悄悄地發生,但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我很感慨,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有時候也像小孩打架。或許你一開始是站在「對」的一方,是對方先挑釁、先出手。但最後你為了面子、為了情緒,也選擇還擊,結果雙方陷入你來我往的報復循環,搞到兩敗俱傷。這樣的反擊,到底和錯的一方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只是雙方都變成愛打架、不講理的人罷了。

在法律上也一樣:如果對方殺了你的家人,而你選擇以命還命殺回去,結局是你們兩個都得面對法律的制裁。對錯雖有先後,但後果一樣悲劇。


競爭應該是良性而非敵對

如果我們把國家競爭看作是個體之間的良性競爭,就會發現最好的情況其實是:
不去比較,反而各自在擅長的領域專注精進。

誰鬆懈了,自然會被淘汰;誰努力了,就有機會脫穎而出。這才是自然競爭的規律。不需要刻意打壓對方,也不需要外部「攪局者」介入,因為那往往是「幫越多,害越多」。

現在的美國,因為疫情後的一連串反思,開始不想再依賴別人生產關鍵物資,比如晶片、藥品等。於是他們決定「攪局」,設限出口、打壓對手。

結果呢?最大的例子就是NVIDIA。

這家原本在AI晶片領域遙遙領先的公司,因為美國的出口限制,反而間接促成了華為的突飛猛進。我認為,這樣的情況遲早也會在台積電與中芯國際之間上演。別忘了,DeepSeek 也已經是强而有力的例子了。

這不就是「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這句話講到爛了,但偏偏連國家領導人都視而不見。

一旦執著於打壓別人、一心想贏過對方,反而會忽略學習與成長的本質。

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借這個話題呼籲大家:學習,並且積極實踐你所學的東西,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只要你這麼做,你就能在很多領域超越他人,甚至改變你的命運。畢竟,這是連 “先進國家” 領導都做不好的事啊。


到底誰才是那個更糊塗的人?

我並不是說美國一定會輸,也不是說中國一定會贏。這場AI戰爭,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明確的勝負。

美國的政策不是毫無道理,但當這些手段走向極端、甚至帶有羞辱性質時,我不禁想問:老天真的會沒眼嗎?

對我們這些小資投資人來說,與其一頭熱地選邊站,不如學會保持策略的彈性與思維的清醒。
在這個變局頻繁、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尤其在特朗普這種政策風格下——盲從或單邊押注,往往才是最大的風險。

觀察,思考,保留彈性。
當巨人打架,我們投資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學會別被踩死。甚至,有機會從裂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