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

當數字遇上情緒,讓投資與消費變成了藝術

我們總以為投資是一場理性的遊戲,但若真能做到完全理性,那投資也就少了靈魂。最近我在讀 Morgan Housel 的新書《The Art of Spending Money》,這本書他的核心觀點是花錢講的不是理性花錢,因爲沒那麽簡單,才稱之爲藝術。其中,書裡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Spreadsheets doesn’t care about your feeling」。


你不能沒有情緒,只是要學會掌控它

想説,雖然他講的是花錢——我們總想用試算表精算開銷、控制預算,但到頭來,買東西往往還是會被情緒牽著走。可我覺得這句話放在投資上也一樣成立。他在書中提到自己買房的經驗。原本他和太太說好只是先去「看看」,結果到了現場,看著屋內的格局、想像著家具的擺設、庭院裡孩子奔跑玩耍的畫面,情緒就接管了理智。雖然最後花的錢比預算多了一點,但他並不後悔。那是一種「雖然有點不理性,但很對」的感覺。

我想投資也一樣。當你對一家公司的未來充滿想像,你才有勇氣出手;但若完全沒有那份想像,你就算買了下去,在暴跌時反而更容易被恐懼打敗。

幾年前我剛開始投資的時候,深受 Phil TownRule #1 Investing》這本書影響。那時我特別認真地用 spreadsheet 計算公司基本面、數據(尤其PE)、預測盈利,再折現出合理價值,判斷股票值不值得買。現在回頭看,那時的自己真是「理性過頭」——因為結果往往和預期完全不同,有些甚至差得離譜。

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除非你持續根據你最新的想法和預測來更新 spreadsheet 上的數據與假設,不然幾年前信誓旦旦的預測,根本經不起現實變化。可能是因爲市場多變,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誰能預見 COVID 改變了世界?又有誰能料到 Trump 再次上任會開啟關稅大戰?

所以,被情緒左右並非全是壞事。情緒就像一把雙刃劍:有了它,你可能會在分析時產生偏誤,甚至 FOMO;但沒有它,你也很難對一家公司產生信仰,更難在市場最黑暗的時刻堅持長期持有。理性讓你看到可能的現實,而情緒,讓你願意繼續相信未來,哪怕美好的未來會遲到。

問題只在於——你能不能掌控它,而不是避開它。而能掌控情緒的那一刻,投資,才真正成了一門藝術。


被理性主宰的日子,情緒卻沒缺席

來看看,以下是我最後在2024年更新的一些例子:

看到嗎?如果我當時完全照著這些「理性」數據走,我是不是根本不會在超過 230 美元時再加碼特斯拉?是不是早在 RM3.32 就賣掉 UWC 了?(現在它已經漲破 RM4,雖然我中途也有套一部分利)。回頭看,若我真的全聽這 spreadsheet 的話,我現在的收益恐怕要少上一大截。

如今,我覺得——有時在做了大致分析後(不需要太糾結細節計算如上圖),結合過去的經驗與直覺,那種「感覺對了」的投資,反而更合我心意。當然研究功課該做的還是會做,只是不再把它那種太過細節的數字當作絕對真理。就像 Morgan Housel 說的,花錢也不該全靠理智,畢竟那樣太累,也會忘了——我們存下財富,不就是為了偶爾能開心地、任性地用它、甚至能不用在意它嗎?

最好的決定,其實是在理性計算與情感滿足之間,找到那個甜蜜的交叉點。Spreadsheet 能算出價值,算不出真正的未來,更算不出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