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革命及其繼承者
如果要說哪一場科技革命最改變我們的生活,我相信很多人會提到網路革命。的確,網路的誕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重新定義了所謂「成功」的意義。從自由工作者的崛起到內容創作者的爆發,這場數位轉型為每個擁有筆電和創意的人開啟了新的大門。不論是作家、實況主還是播客,他們都向我們證明了,脫離傳統僱傭制度,也能過上可持續的生活。
我時常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分享自己嘗試寫部落格、當 YouTuber、錄製 Podcast 的經歷,從中學到不少新思維。長期關注他們的創作與發展,不僅帶給我許多啟發,也讓我意識到,要跳脫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其實不是不可能。這些人用行動證明,只要願意嘗試,網路這個平台就能為我們提供無限可能。
但我越想越覺得,網路帶來的變革或許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從工業時代進入數位時代的小開端而已。它只是將我們從工業時代的工作模式帶入了一個數位化的世界,使自僱或遠距工作成為可行甚至更吸引人的選擇。而現如今,有一股建立在網路革命之上的新力量正在崛起——人工智慧(AI)。與網路革命不同,AI不僅會改變工作模式,但卻可能會徹底結束傳統的朝九晚五工作生活。
你可能覺得這聽起來有些誇張,我之前也是這麼認為。但如果願意從長遠的角度看,就能體會到這些可能性。
朝九晚五的簡史
其實,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到底是什麼時候成為社會常態的?我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但是最近才知道答案。這種每天需要工作其實是一個相當新的現象,它只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工業化時代。在此之前,標準化的工作時間幾乎不存在。相較於整個人類歷史而言,這種轉變只發生在短短的一個世紀之內,僅僅是幾代人的時間。
德國哲學家約瑟夫·皮珀(Josef Pieper)對這種轉變深感憂慮。他在二戰後震驚地看到人們全心投入工作,卻鮮少停下來思考工作的意義。皮珀認為,「閒暇」才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不是工作。對於古希臘人而言,閒暇並非奢侈或短暫的喘息,而是一種讓人類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狀態。我發現更有趣的是,希臘文還將“Work”——工作一詞,直接翻譯成了“Not-At-Leisure”——不在休閑中的意思。
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我也很喜歡:“We are not-at-leisure in order to be-at-leisure.”——大概翻譯是:我們工作是爲了得到自由的閑暇時間。但現今社會卻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這種休假時的閑暇時間盡變成了工作間短暫的休息,一種短暫的充電然後再次投入工作。我們早已將這種現實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事情本不該是這樣的。難道“休息是爲了走更長的路”這句話已經變成了毒鷄湯?
AI革命:傳統工作的終局?
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它可能會徹底顛覆人類勞動的必要性,對許多行業帶來重大影響。從客服聊天機器人到能生成內容、設計甚至編碼的生成式AI,這項技術的能力令人驚嘆。
而且我發現,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中,AI已開始取代部分勞動力。尤其在白領工作領域,大型科技公司裁員的情況是越來越多。近期網路上不難看到一堆關於某某公司裁員好幾百甚至千名員工的新聞。我還發現被裁掉的員工大多是程式師,因為AI生成早期階段就已經能夠大幅取代人工撰寫,也就是所謂的"AI Agent"。就此公司雖然裁員卻能維持企業的生產力,大大提高效率。想像一下吧,當 AI 的觸角伸向物理世界——即「Physical AI」,進一步進軍藍領領域,那麼還有多少工作能倖免於難?
未來10到20年內,許多傳統的工作可能會被取代,甚至消失。如果人類勞動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那麼「工作」這個概念是否還會存在?政府央行又會怎麼看待失業率?連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都將失業率視為經濟健康的主要指標之一,難道不會有問題嗎?尤其是當AI導致失業增加,是否意味著經濟崩潰?還是說,這麼一來央行就會因為過於依賴過時的指標導致問題?確實,固守這些指標已經導致了許多經濟問題。例如2000年的網路泡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聯準會因低失業率而做出的低利率決策導致的。
閒暇的新時代
我想或許,我們真的應該重新思考與工作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像古希臘人一樣擁抱閒暇——不將其視為工作之間的逃避,而是充實生活的基石——AI將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工具,讓我們從無止盡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創意、社群和個人成長。创造一个靠分享创造力、经验、知识和灵感谋生的世界。
但是我認為這並不容,因為這需要我們轉變心態。對於那些已經接受跳脫傳統工作模式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欣喜的轉變;但對於深陷於工業化規範中的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深知這種掙扎,因為我自己也正在經歷這種過渡期。
當我向身邊的人提問,比如「你的興趣是什麼?」,「你真正熱愛什麼?」或「無聊時都在幹嘛?」時,我經常收到猶豫不決最後給出一些模糊的答案的回答。多數人的回應大概是:打電動、追劇、旅行、朋友聚會,甚至只是睡覺。雖然這些活動並沒有什麼不好,因為打電動也能出頭,旅遊也能當旅遊播客等等。只是他們的回答讓我感覺似乎只是對日常工作的逃避,而非真正的熱情所在。就真的是之前說的這些活動只是為了下一份工作休息充電罷了。
結語
與其擔憂工作消失,我覺得不如將AI視為重新定義生活意義的契機。每一次重大革命都以我們無法預測的方式重塑社會。網路為我們展示了可能性,而AI將帶我們走得更遠。
問題不僅僅是,是否準備好放下舊有的方式,而是我們是否能迎接新的挑戰,找到超越傳統工作的價值與目標。是要利用這前所未有的自由追求創意與共同成長,還是繼續固守已不再適合的結構?選擇權,永遠都應掌握在每一個人自己手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