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並非僅僅依靠投資金額的多少
科技圈有我新感想,所以今天的討論就回到科技投資相關課題吧。世界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AI)主導權競賽中,而這場競賽的賭注之高,前所未見。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科技創新的領導者,但在AI領域中,它正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儘管中國目前在獲取用於AI訓練的高階晶片上受到限制,但他們依然找到了解決辦法來保持競爭力。舉個目前知名的例子——深度求索(DeepSeek),一款由中國開發能媲美美國的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我查閲了許多相關内容,聽了大佬們的談論,真的覺得若美國想在這場至關重要的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絕對沒有鬆懈的空間。
中國的政策優勢
中國在AI領域的迅速進步絕非偶然,這背後是一套穩固的基礎:
政策支持:與美國不同,中國政府從網際網絡時代開始就非常注重將科技融入民間的方方面面,目前也將AI視為戰略優先項目,政策設計旨在加速創新,無論是資助研究還是快速推進試點項目,都展現出明確的支持態度。
集中規劃:中國的中央集權式規劃,能夠在產業、學術界和政府機構之間進行協調,使得AI計畫能以遠超美國分散式策略的速度推進。
美國政策的轉變
新的川普政府和過往政府不同,他將放寬科技相關包括AI的開發限制,目的是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創新的環境。這無疑是向前邁進的一步,但與中國自全球化以來已經實施的全面協調政策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美國的分散治理結構,加上過去政策遺留下來的影響,使得它在追趕中國政策驅動的增長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投資者,我想我們都希望這樣的局面能儘快扭轉。
能源:隱藏的戰場
AI的發展不僅需要尖端的算法和海量數據,還需要龐大的能源資源。訓練最先進的AI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這使得能源基礎設施成為這場技術競賽中的關鍵決定因素之一。
但美國在這方面面臨著特殊的挑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因爲大部分工業都外包,降低了對能源的需求,導致許多美國的能源項目被忽視或擱置,導致現在無法充分應對現代AI系統對能源的高強度需求。反觀中國,反過來是當時全球化的最大受益方,他們就因此積極擴大能源生產,包括可再生能源與核能,這為他們提供了重要的優勢。
這裡是我在最新的All-in Podcast上看到的幾張有趣的圖表,展示了兩國的生產數據供大家參考:
核能:美國的重振策略
意識到能源短缺的劣勢後,美國開始將核能視為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雖然太陽能與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但由於其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它們無法滿足AI基礎設施對穩定、高需求的能源需求。
事實上,川普政府不單一偏好可再生能源的方向,我覺得這是一個必要的前進步驟。畢竟中國也在大幅增加燃煤發電來應對各產業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加強在AI領域的競爭力。因此,穩定且大規模發電的核能,或許能幫助美國縮小與中國之間的能源差距。
更多投資資金=更多進步?
許多人以為在AI軍備競賽中,投入更多的資金就能帶來更好的成果。但是,目前的事實告訴我們並非如此。你知道嗎?中國的DeepSeek深度求索項目,只花費了數億美元就訓練出了一個具有競爭力的AI模型,而美國的某些尖端AI計畫卻投入了數百億資金。
最近的新聞更凸顯了多數人對更多投資資金=更多進步的這個迷失。美國的Stargate計畫宣布將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來提升AI能力。但這筆天文數字是否真的能帶來實質進步?還是僅僅用來展示資金規模,值得我們深思。正如許大佬目前的觀點,在AI領域中,資金投入與進步之間並不總是成正比——尤其是在創意與效率往往比純粹花費更為重要的情況下。
我今天早上在 Bg2 Pod 上也聽到了類似的觀點。
分秒必爭
AI軍備競賽不僅僅是誰能建立最好的算法,還關乎誰能建立起支撐這些算法的完整生態系統。中國的政策與能源優勢讓它處於有利地位,而美國必須緊急填補能源基礎設施與政策協調的空白。
如果美國希望保持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它絕不能掉以輕心。對核能的戰略投資、重視創新而非盲目資金投入,以及採取更統一的國家願景,將是至關重要的。時間緊迫,這場競賽遠未結束。
現在看來,先進國們都非常看好AI發展,甚至不惜一切砸大錢投資,連再生還是非再生能源都不管,黑貓白貓能用的貓都用上了,那麽你們認爲Stargate計畫會不會給能源充足的馬來西亞帶來投資機會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