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當工作賺錢不再是「必需品」:我們該怎麼活?

AI生成圖


前幾天和幾個同事閒聊,話題不知怎麼就飄到了「退休」。

大家邊笑邊感嘆:「等真的退休了,日子要怎麼過啊?」

有人豪氣說要環遊世界,有人打算每天吃好料,也有人苦笑着攤手:
「我好像除了上班,什麼興趣都沒有耶。」

甚至有些還説,放長假時都會因爲游手好閑產生空虛感。

那一刻,我心裡咯噔了一下。因為這不只是他的困惑,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難題:「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

等公司不再需要你時,才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像一張白紙,就像追完一部高潮迭起的韓劇後,迎面而來的空虛感——起伏越大,後勁自然越強!


70 年代以前:不用那麼「為錢工作」

我進來看了一段 YouTube 由於人形機器人的訪談(連結),Anker 的老闆阳萌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

70 年代以前,因爲大時代的環境下,工作不像現在這麼「全民化」。

那時候,一個家庭通常只需要一個人工作,就能養活全家。其他人呢?不是串門子,就是聚會聊天、打打小牌。雖然物質不多(能誘惑人的產品也沒今天這麼多),但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不會覺得空虛。

換句話說,那時的人不用每分每秒都在焦慮「怎麼多賺點錢」。

反觀今天,我們這一代卻是被生活壓力推着走,把「賺錢」推到舞台正中央。即使再不喜歡,也得硬著頭皮上班,慢慢地就把人生框死在「薪水」兩個字裡。沒了工作就不知幹什麽。

其實,這個問題,財務自由的人也早就遇見過。你會發現,不少人明明早就不用為錢煩惱,卻還是選擇繼續上班,因為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存在的理由」。


機器人時代:賺錢可能會退場?

但未來,局面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阳萌在訪談中也提到人性機器人是必然趨勢,他自己已經開始考慮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他還説這一波科技,很可能先取代人類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搬重物、流水線、重複瑣碎的家務事、甚至開車送貨。

想像一下,當機器人開始幫我們幹這些事,東西的成本下降,很多工作崗位消失,當然很多新工作會出現,我只是想説最重要的是「為了糊口而必須上班」這件事,很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換句話說,未來我們可能真的不用再「為了生存」去工作。


那我們該怎麼辦?

有人立刻會擔心:「沒有工作,不會悶死嗎?」其實答案早就在我們心裡。

想想看,即使每天上班累到翻白眼,但只要在下班後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寫文章、畫畫、創業、旅行——是不是立刻就覺得活過來了?

和 70 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只為「生存」的人相比,我們已經經過了「工作」這一場洗禮。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更清楚地意識到:人類的本性,其實就是愛創造。

所以,我們不會像當年那樣只靠串門子、聚會聊天、打打小牌來打發時間。我們會更進一步,因為懂得了——真正讓人覺得有價值的,不是「必須為了錢工作」,而是「主動去創造」。

也因此,比起那句「不會用 AI 的人會被淘汰」,我更認同另一句:
👉「不懂得培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人,才會被淘汰。」

但問題來了,現在太多人要麼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要麼乾脆懶得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一輩子都在「為了活著而工作」,卻沒想過「自己真正想要活成什麼樣」。

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未來

1970 年以前,一份收入就能讓一家人安穩生活;
後來,我們把全家都推上了職場,換來了更豐富的生活,卻也換來了更沉重的壓力;
而在 AI 和人形機器人的時代,或許輪到我們重新思考:真正的「解放」,是既不缺錢,也能安心睡到自然醒,然後把心力留給熱愛的人與事。

但在那之前,我們要面對一個更迷人的問題:
「當錢不再是目的,我真正想把時間花在哪裡?」

你真的真的,應該現在就開始想:如果明天開始,你真的不用為薪水上班,你會做什麼?
寫書?畫畫?旅行?創業?還是單純睡到自然醒,然後和家人慢慢吃早餐?

而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
如果未來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靠一份「穩定工作」才能活下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更該讓他們多去探索興趣、培養好奇心和創造力,而不是一味把精力壓在課本知識和考試分數上?

因為比起會背多少公式,他們更需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熱愛什麼,願意為什麼而投入一生。

人形機器人時代,也許不是「人類失業」的悲劇,而是「人類重啟」的契機。
當機器人終於上工,我們才有機會真正下班——去做那些我們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

未來,不再是誰能忍最長的工時,而是誰能最勇敢地追隨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