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綜合KLCI指數,近十年,是個难以称得上“指數增長”的指數。回顾2014年KLCI曾达到历史高点一千百八多点,但此后再未突破这一水平。還記得我一年前關於“KLCI未來”的發文(鏈接)嗎?雖然才過了一年,但現在回看,還蠻好笑的,當時我滿懷希望,覺得馬股終於等來了春天。新政策刺激,改革,科技股走強,彷彿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還樂觀地期待 Inari 能夠帶領科技板塊殺回戰場,然後把 KLCI 推向新高度,並推動其他科技業“進軍”綜合指數的。結果呢?現在回頭看,當時的我實在是太天真了。
一潭死水
不是我愛吐槽,而是這畫面實在讓人無語。距離 KLCI 上一次高點已經進入第11年了,它仍然原地踏步,毫無起色。S&P 500 一路狂飆,創新高創到手軟,而 KLCI 呢?像一灘死水,風吹不起一點漣漪。
這問題出在哪?老樣子,馬來西亞的指數成分股還是以「傳統生意」為主,銀行、電信、地產這些高股息股早就成熟到不能再成熟了。你知道什麼叫高股息嗎?就是公司錢多到花不完,甚至懶得再擴張,吃飽賣包,就乾脆派息給股東了。就算有人要出資讓他們發展都很有可能會被拒絕的那種情況。即便已經是藍籌股,這些企業業務在國際市場的眼裏,範圍小得可憐,海外影響力接近零。
不信?你去外國隨便問幾個人:「你知道 老虎bank 嗎?」看看有幾個人能答上來?反觀美國,連一間賣漢堡的都能做到全世界,走到哪都能見到金拱門(對,就是麥當勞)。
KLCI 2000-3000 點?
還記得去年 ICAP 的創辦人陳鼎武說 KLCI 有望衝上 3000 點嗎?我當時聽了,心想:「真的假的?」不過話說回來,他的樂觀和我差不多,其來有自當時市場小牛市,新政策推動,政府改革,支持外資投資,數據中心發展,再加上中美關係變動,一切看起來都還挺有戲的。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指向哪些相關行業?可想而知。
但現在呢?市場動盪,尤其科技股這邊,特朗普一會兒制裁,一會兒加關稅,搞得雞飛狗跳,中國那邊當然也不是吃素的,開始用同樣的手法反擊。結果呢?市場每天情緒像坐過山車,我覺得現階段搞短期交易的應該心情是:今天信心滿滿,明天恐慌拋售,資金來來回回,根本不知道該去哪裡落腳。
科技還能救 KLCI 嗎?
黑馬:能源
不過,去年開始的我倒是有了個新想法,除了科技之外,KLCI 可能還有另一個領頭羊——能源股。特別是 TNB(國家能源),它不像銀行、地產這些成分股那麼「死氣沉沉」,因為數據中心需求的爆發,電力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且,它還能發展到鄰國,真正變成一個 區域性龍頭。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 AI 模型的發展不僅依賴於尖端算法和海量數據,更需要龐大的 能源基礎設施。訓練最先進的 AI 需要消耗驚人的電力,這使得能源成為這場技術競賽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問題是,美國在這方面正面臨一個尷尬的困境。
因為全球化的浪潮,美國過去幾十年把大部分工業都外包了,這導致他們的能源需求長期偏低,結果就是許多能源基礎設施 老化、停滯,甚至被擱置。現在 中國AI 的發展讓美國企業突然意識到:「糟了,我們的能源根本跟不上需求!」。這些都在我之前的文章(鏈接)上探討過,這裏就不多説了。
美國企業怎麼辦?短期內要「能源自給自足」根本不可能,只能尋找海外能源供應地。而這正是馬來西亞的機會啊,不是嗎?
AI 產業的發展可能會促使美國企業 加速佈局大馬,所以馬來西亞作為 能源充足、數據中心友好 的地區,真的很可能將成為一個關鍵的受益者。特別是 DeepSeek(中國版 GPT-4)誕生後,中美 AI 競爭加劇,儘管特蘭普多不願意,美國企業別無選擇,必須找尋穩定的能源和基礎設施,這可能會進一步推動 TNB 和馬來西亞能源行業的發展。
要翻身,靠這兩條路
要讓 KLCI 重新有生機,指望那些老牌成分股不是不可能,但要每個像TNB那樣幾率很小,可遇不可求,所以還是得靠「高成長新血」來帶動。我左看右看,覺得最有機會的還是科技和能源這兩個板塊。
未來 KLCI 是繼續當一灘死水,還是能迎來翻身契機?這就看這些新興產業的公司能不能上位了。説到完,結論就是我還是想今年再樂觀多一次啦!你説明年再回看會不會又被打臉呢😅?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話,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