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生活不是 all in,而是 boring 到不行的平衡

圖片來源

大家周末愉快!我一直很愛去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這個周末也不例外!也許是因為我生長在比較郊區的地方,能做的娛樂不多,所以「享受美食」就成了我生活裡最常見的快樂來源。

因為我有記帳的習慣,所以對自己的消費狀況特別敏感。有時候發現這個月花得比較多,腦子裡會閃過:「那又怎樣?」因為我知道,剩下的每一分錢我都會盡量放進投資裡,而它們未來有機會翻好幾倍。只是,生活沒有絕對的對錯,還是得找到平衡點。


省錢的同時,也別忘了當下

省錢的確能帶來安全感,但過度壓抑當下也不快樂。反過來,如果一味追求眼前的享樂,不存錢、不投資,長期下來肯定會後悔。兩個極端都不好,而「拿捏得恰到好處」才是真功夫。

可惜的是,在網絡世界裡,平衡這件事沒人想聽。因為它太普通、太無聊,不夠戲劇化。你看大家最愛炫耀、媒體最愛報導的,都是極端的故事:

  • 我只靠打工賺了幾百萬。

  • 我只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

  • 我 all in 一支股票,翻了十倍。

  • 我只用一個祕密方法,一天就爆紅。

這些故事聽起來多刺激!但現實往往是另一種樣子:

  • 我靠打工努力,幾年才慢慢存下幾萬,再拿去投資才有了人生第一桶金。

  • 我分散投資,花了無數時間研究標的,靠收股息,加上一點運氣的上漲,十年後才實現財務自由。

  • 我經營了好幾個部落格,換過無數風格、語言和平臺,硬是花了兩年才累積到一千粉絲。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無聊?就是那種「誰都懂卻很難做到」的故事。但偏偏,真正能帶來長期改變的,往往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堅持。


無聊的生活才是王道

生活不是「省錢」或「享樂」的二選一,而是學會在兩者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不要被極端的故事迷惑,更不要期待什麼一夜成功的奇蹟。真正的關鍵,其實就是:在平凡中堅持,在無聊裡累積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Nvidia 投資 Intel,UWC 爆漲能持續嗎?

圖片來源

UWC 續上個禮拜明顯復蘇業績(文章鏈接),昨晚又傳出利多:其客戶 Intel 與 Nvidia 有合作消息,今天股價再度暴漲!又是一回幸運女神的眷顧——我累積不到兩年的存股總報酬已超過 65%,而今年 4 月調倉的那一筆更驚人,回報來到約 150%!

還記得我最初寫關於 UWC 的文章嗎?當時 UWC 在季報首次提到他們看到 AI 帶來的需求正在快速成長,那還是在四月大跌前。我在文中問過一句話:

“是管理层牽强地鼓吹自己沾上 AI 来提振股价嗎?大家可以自行琢磨。” 

現在看來,答案似乎有了端倪。而且,我也慶幸自己沒有在之後的關稅恐慌中賣掉 UWC。今天的暴漲,很大一部分應該是市場把 Nvidia 與 Intel 的互動解讀成下游客戶需求增加的訊號——換句話說,投資者可能預期 UWC 未來會拿到更多訂單。


反派評論

不過一些平臺的留言區總有「反派評論」,我節錄幾種類型給大家看看——順便吐槽一番😆:

1. 完全搞不清狀況的:

“uwc kuat goreng, the factory in batu kawan so so only. but the boss fren alots, they keep goreng it.”


2. 聽消息但沒仔細分析的:

“很多人赶在8月关税前下订单,你该想想下个quarter还会有一样的业绩吗” 


 3. 玩短期 / 沒有好好分析所以沒把握而早套利的:

“PE100.. floating profit 23%。收工回家。”


4. 用過去的數據來衡量未來股價(最典型的錯誤):

“pe100 拿来套人最好,operating cash差,fcf也差”

“业绩接着保持一样,PE也差不多50多倍” 

“This stock is amazing, sales not very good, but share price sky rocket, very good” 

 

過去的數據能衡量未來嗎?

其中最想吐槽的就是最後一類——很多人把成長股當成銀行、REIT 或大藍籌在看:用穩定、靠過去業績與股息來估價的思維。賭定未來應該要和過去差不多業績,然後穩穩吃股息的方式看待成長股。。。這是根本不同的遊戲規則。

成長股之所以叫成長股,就是因為投資的重點在「未來」。不是看現在 PE 100、高不高,現在營收、現金流多不多,就決定要不要買。

無論你看的是 PE、PB、PS、EPS,甚至三大財報:Income Statement、Balance Sheet、Cash Flow Statement——它們都只是「過去的紀錄」,告訴你公司曾經表現如何,但不能保證未來業績會怎樣。

要看未來,你需要做的是:

1. 深入理解公司在做什麼、產品/服務如何被下游客戶(像 Intel、Nvidia 這類)採用;

2. 評估大環境與趨勢(AI、半導體設備等)給這家公司帶來的機會;

3. 觀察管理層是否有清楚的規劃與執行力;

4. 把你的認知、風險承受度與持股策略結合起來做判斷——而不是只看一個單一指標。


我自己在持有 UWC 的過程裡,不只看季報數字,還會關注客戶動向、訂單消息和整個產業的趨勢。這種「以未來為前提」的思路,讓我在股價波動時比較能淡定,也能在機會來臨時抓住回報。


到底怎麽把握未來?

當然,我不是在暗示股價還能漲多少,而是想提醒大家:很多人看成長股的角度其實並不理想。那些留言看看就好,當成飯後笑話也行。

但我覺得,比起隨口評論,更重要的是多讀書、多研究、多觀察,用時間和思考慢慢提升自己的眼界和判斷力。這樣下次遇到類似的機會,才能更有把握。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三星的逆襲行動?

圖片來自Freepik


Samsung 最近宣布斥資 165 億美元與 Tesla 簽訂合約,為其生產下一代 “AI6” 晶片。這不僅僅是一個供應協議,更是 Samsung 的戰略生命線,同時也是 Tesla 掌控硬體的關鍵一步。這些晶片將在 Samsung 位於德州 Taylor 的新大型晶圓廠生產——這座工廠此前一直苦於缺乏大型客戶,如今終於迎來了重磅訂單,而合約據報將持續至 2033 年。

更有趣的是,Tesla 不只下單,還要親自「下場」。官方說會幫助「最大化製造效率」,而 Elon Musk 甚至說他會親自參與生產線的監督和提升效率。這也延續了 Samsung 與 Tesla 的既有合作關係,如今更成為 Samsung 亟需的核心客戶。

我的一些看法是,這對雙方來說都像是一次「All-in」:如果 Tesla 的全自動駕駛和 Robotaxi 計畫真的如 Elon 所說能實現大規模落地(不管是車輛還是 Optimus 機器人),那麼能掌握晶片生產線和設計節奏,將會變成雙方一個巨大的競爭護城河。

當然,想要追上甚至超越 TSMC,仍是一場長期硬仗——不同機構的市佔估算雖有出入,但都一致認為 TSMC 還是領先者。所以就算這次 Tesla 的加入讓 Samsung 拉近差距,也還需要更多大客戶、持續領先的製程技術,以及無失誤的量產表現,才能真的「翻盤」。

一些有趣的觀察:如果未來 Tesla 的 FSD 可以裝在別家品牌的車上,或是開放車主把自己的車放進 Robotaxi 車隊當作被動收入工具,那對晶片的需求可能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時候,Samsung 的 Taylor 廠或許會比德州的牛仔還忙!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9月16日星期二

財富大轉移 vs 有錢人越有錢:矛盾嗎?還是機會來了?

AI生成圖

前幾天和朋友喝咖啡,他突然問我:「你覺得未來真的會有財富大轉移嗎?可是我看首富榜,前十名還是那些人啊!」

我笑了笑,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很多人心裡都有同樣的疑惑:一邊聽到有人說資產要乾坤大挪移,一邊又覺得有錢人只會越來越有錢。那我們普通人到底有沒有機會?

其實,這兩個說法並不衝突,反而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才能看到更完整的真相。兩個說法都是真的——只是我們常常把它們看成互相排斥。


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說到「有錢人越來越有錢」,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例子:兩個人同時拿到十萬元,一個拿去投資買穩定回報的基金/ETF,另一個放在定存。十年後,基金那個人資產翻倍,定存的人資產只多了幾千塊,還被通膨吃掉購買力。這就是複利的力量。有錢人擁有更多資本,他們用錢賺錢的速度比我們用時間賺錢快得多。

而且,富人總是比普通人更早接觸到好機會。當我們還在猶豫要不要投資,他們已經提前布局。再加上他們能借到更便宜的錢、請專業顧問管理風險,甚至能在市場下跌時耐心等待,這些優勢加起來,難怪有錢人可以越來越有錢。


資產乾坤大挪移

但別忘了,世界不是靜止的。技術革命一直在改變遊戲規則。二十年前,全球最值錢的公司是石油和銀行,今天換成了科技巨頭。AI、再生能源、電動車正在改寫未來的贏家名單。再加上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利率政策變動,全球資金也在重新流動。還有嬰兒潮世代未來二十年的資產繼承,將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轉移。

這些變化不會一天之內發生,而是慢慢推進,像一場正在重洗的牌局。舊的贏家可能會退場,新的贏家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資產乾坤大挪移」。


錢的流向

所以,看似矛盾的兩個說法,其實可以同時成立。「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說明了規則不會改變:複利和資本報酬率永遠偏向資本持有者。「財富大轉移」則告訴我們,舞台上的角色會換人,產業和機會會重新洗牌。這也提醒我們,不只要成為資本的持有者,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跟得上世界局勢的變化,才能確保錢流向自己,而不是從手中溜走。

如果你手上有一些閒錢,別只是放在銀行定存。去了解股票、ETF、房地產,甚至開始副業,都比讓錢躺著好。當市場恐慌時,不要跟著別人一窩蜂賣出,而是想想能不能撿到便宜籌碼。這些才是普通人參與財富轉移、翻身的機會。

未來十年,財富確實會重新分配。有些人會被洗出局,有些人會資產翻倍。問題不是世界公平不公平,而是你要站在哪一邊。如果你懂得這一點,就會發現:「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不是宿命,而是提醒——現在就開始成為資本的持有者,因為財富轉移正在進行中。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半導體復蘇終於來臨?

AI 生成圖

就在昨天,UWC 傳來了好消息——盈利翻倍,股價也重新站回 RM3 之上!

說實話,我還挺驚喜的。因為在今年 4 月做倉位調整時(上一篇文章有寫,點此鏈接),我原本的預期是:這一批調倉的股票,可能需要 1-2 年才會見到不錯的結果。沒想到不到半年,就先在 UWC Berhad 身上看到了翻倍的成績單。當然,也不排除有運氣成分。


季報亮點:復蘇的氣息

這次的季報,可以說是創下了兩年多以來的新高。雖然比不上疫情後那一波手機、PC 大行情時的瘋狂,但保守來說,復蘇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其實,身為趨勢投資者,這個時候才「看到復蘇」已經算是晚的——你必須更早就聞到復蘇的氣息並開始佈局。至於現在還能不能買?這個話題我就先不展開了,因為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給建議,而是想記錄幾個我覺得特別值得注意的亮點。

圖片來源

財報裡提到,這次主要的收入提振來自半導體行業的復蘇。雖然後端半導體仍然受到關稅影響,收入略有壓力,但好在前期已經佈局的前端半導體業務接到更高毛利的生意,成功抵消了後端的不足。

更有趣的是,我注意到 UWC 在 Prospect 部分的數據跟之前不一樣,是會隨市場情況變動的。根據最新數據,市場已經上調了對全球半導體需求的預期,尤其是 logicmemory 這兩塊的需求增幅更為明顯。

UWC Q3 2025 Prospect


UWC Q4 2025 Prospect


存周期股:一場耐心的遊戲

我當初會看好 UWC,就是因為我相信半導體是個有周期的行業,而我發現它時剛好在周期低點。

我的邏輯很簡單:

  • 公司有好好經營生意

  • 身處科技行業,長期必然會有下一波牛市

  • 半導體雖然波動,但長期趨勢是向上的

對於打工一族有願意承擔高一點風險的我來說,這樣的標的是「存股」的好對象。

我並不擔心復蘇什麼時候來,因為我相信它一定會來。更何況這一輪還有 AI 對半導體的強勁需求,復蘇可能會來得更猛。打工的好處就是,每個月有現金流可以不斷補充「子彈」,不怕慢慢等。

舉個例子:就算一筆買入要三年才翻倍,那年化回報也有 25% 以上;就算等五年才翻倍,也還有接近 15%,仍然很不錯。更別提我不是一筆買入,而是持續分批買入,按時間來算的回報率其實更高。

這就是我喜歡「存周期股」的原因——它不僅是一個投資策略,更是一種能讓我心安的生活方式。


小結

這次 UWC 的業績,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小小的驗證:耐心佈局、慢慢存股,真的能在周期回來時看見漂亮的結果。當然,我也不會因為一季報就過於樂觀,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但至少現在,我更有信心繼續把它當作存股名單的一員。

那你呢?
你有沒有也在存類似的「周期股」?或者,你比較喜歡一直買成長股、科技股,追求更快的成長?歡迎留言跟我分享,讓我們一起交流投資心得。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當工作賺錢不再是「必需品」:我們該怎麼活?

AI生成圖


前幾天和幾個同事閒聊,話題不知怎麼就飄到了「退休」。

大家邊笑邊感嘆:「等真的退休了,日子要怎麼過啊?」

有人豪氣說要環遊世界,有人打算每天吃好料,也有人苦笑着攤手:
「我好像除了上班,什麼興趣都沒有耶。」

甚至有些還説,放長假時都會因爲游手好閑產生空虛感。

那一刻,我心裡咯噔了一下。因為這不只是他的困惑,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難題:「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

等公司不再需要你時,才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像一張白紙,就像追完一部高潮迭起的韓劇後,迎面而來的空虛感——起伏越大,後勁自然越強!


70 年代以前:不用那麼「為錢工作」

我進來看了一段 YouTube 由於人形機器人的訪談(連結),Anker 的老闆阳萌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

70 年代以前,因爲大時代的環境下,工作不像現在這麼「全民化」。

那時候,一個家庭通常只需要一個人工作,就能養活全家。其他人呢?不是串門子,就是聚會聊天、打打小牌。雖然物質不多(能誘惑人的產品也沒今天這麼多),但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不會覺得空虛。

換句話說,那時的人不用每分每秒都在焦慮「怎麼多賺點錢」。

反觀今天,我們這一代卻是被生活壓力推着走,把「賺錢」推到舞台正中央。即使再不喜歡,也得硬著頭皮上班,慢慢地就把人生框死在「薪水」兩個字裡。沒了工作就不知幹什麽。

其實,這個問題,財務自由的人也早就遇見過。你會發現,不少人明明早就不用為錢煩惱,卻還是選擇繼續上班,因為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存在的理由」。


機器人時代:賺錢可能會退場?

但未來,局面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阳萌在訪談中也提到人性機器人是必然趨勢,他自己已經開始考慮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他還説這一波科技,很可能先取代人類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搬重物、流水線、重複瑣碎的家務事、甚至開車送貨。

想像一下,當機器人開始幫我們幹這些事,東西的成本下降,很多工作崗位消失,當然很多新工作會出現,我只是想説最重要的是「為了糊口而必須上班」這件事,很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換句話說,未來我們可能真的不用再「為了生存」去工作。


那我們該怎麼辦?

有人立刻會擔心:「沒有工作,不會悶死嗎?」其實答案早就在我們心裡。

想想看,即使每天上班累到翻白眼,但只要在下班後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寫文章、畫畫、創業、旅行——是不是立刻就覺得活過來了?

和 70 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只為「生存」的人相比,我們已經經過了「工作」這一場洗禮。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更清楚地意識到:人類的本性,其實就是愛創造。

所以,我們不會像當年那樣只靠串門子、聚會聊天、打打小牌來打發時間。我們會更進一步,因為懂得了——真正讓人覺得有價值的,不是「必須為了錢工作」,而是「主動去創造」。

也因此,比起那句「不會用 AI 的人會被淘汰」,我更認同另一句:
👉「不懂得培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人,才會被淘汰。」

但問題來了,現在太多人要麼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要麼乾脆懶得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一輩子都在「為了活著而工作」,卻沒想過「自己真正想要活成什麼樣」。

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未來

1970 年以前,一份收入就能讓一家人安穩生活;
後來,我們把全家都推上了職場,換來了更豐富的生活,卻也換來了更沉重的壓力;
而在 AI 和人形機器人的時代,或許輪到我們重新思考:真正的「解放」,是既不缺錢,也能安心睡到自然醒,然後把心力留給熱愛的人與事。

但在那之前,我們要面對一個更迷人的問題:
「當錢不再是目的,我真正想把時間花在哪裡?」

你真的真的,應該現在就開始想:如果明天開始,你真的不用為薪水上班,你會做什麼?
寫書?畫畫?旅行?創業?還是單純睡到自然醒,然後和家人慢慢吃早餐?

而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
如果未來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靠一份「穩定工作」才能活下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更該讓他們多去探索興趣、培養好奇心和創造力,而不是一味把精力壓在課本知識和考試分數上?

因為比起會背多少公式,他們更需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熱愛什麼,願意為什麼而投入一生。

人形機器人時代,也許不是「人類失業」的悲劇,而是「人類重啟」的契機。
當機器人終於上工,我們才有機會真正下班——去做那些我們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

未來,不再是誰能忍最長的工時,而是誰能最勇敢地追隨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