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半導體復蘇終於來臨?

AI 生成圖

就在昨天,UWC 傳來了好消息——盈利翻倍,股價也重新站回 RM3 之上!

說實話,我還挺驚喜的。因為在今年 4 月做倉位調整時(上一篇文章有寫,點此鏈接),我原本的預期是:這一批調倉的股票,可能需要 1-2 年才會見到不錯的結果。沒想到不到半年,就先在 UWC Berhad 身上看到了翻倍的成績單。當然,也不排除有運氣成分。


季報亮點:復蘇的氣息

這次的季報,可以說是創下了兩年多以來的新高。雖然比不上疫情後那一波手機、PC 大行情時的瘋狂,但保守來說,復蘇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其實,身為趨勢投資者,這個時候才「看到復蘇」已經算是晚的——你必須更早就聞到復蘇的氣息並開始佈局。至於現在還能不能買?這個話題我就先不展開了,因為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給建議,而是想記錄幾個我覺得特別值得注意的亮點。

圖片來源

財報裡提到,這次主要的收入提振來自半導體行業的復蘇。雖然後端半導體仍然受到關稅影響,收入略有壓力,但好在前期已經佈局的前端半導體業務接到更高毛利的生意,成功抵消了後端的不足。

更有趣的是,我注意到 UWC 在 Prospect 部分的數據跟之前不一樣,是會隨市場情況變動的。根據最新數據,市場已經上調了對全球半導體需求的預期,尤其是 logicmemory 這兩塊的需求增幅更為明顯。

UWC Q3 2025 Prospect


UWC Q4 2025 Prospect


存周期股:一場耐心的遊戲

我當初會看好 UWC,就是因為我相信半導體是個有周期的行業,而我發現它時剛好在周期低點。

我的邏輯很簡單:

  • 公司有好好經營生意

  • 身處科技行業,長期必然會有下一波牛市

  • 半導體雖然波動,但長期趨勢是向上的

對於打工一族有願意承擔高一點風險的我來說,這樣的標的是「存股」的好對象。

我並不擔心復蘇什麼時候來,因為我相信它一定會來。更何況這一輪還有 AI 對半導體的強勁需求,復蘇可能會來得更猛。打工的好處就是,每個月有現金流可以不斷補充「子彈」,不怕慢慢等。

舉個例子:就算一筆買入要三年才翻倍,那年化回報也有 25% 以上;就算等五年才翻倍,也還有接近 15%,仍然很不錯。更別提我不是一筆買入,而是持續分批買入,按時間來算的回報率其實更高。

這就是我喜歡「存周期股」的原因——它不僅是一個投資策略,更是一種能讓我心安的生活方式。


小結

這次 UWC 的業績,對我來說算是一個小小的驗證:耐心佈局、慢慢存股,真的能在周期回來時看見漂亮的結果。當然,我也不會因為一季報就過於樂觀,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但至少現在,我更有信心繼續把它當作存股名單的一員。

那你呢?
你有沒有也在存類似的「周期股」?或者,你比較喜歡一直買成長股、科技股,追求更快的成長?歡迎留言跟我分享,讓我們一起交流投資心得。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當工作賺錢不再是「必需品」:我們該怎麼活?

AI生成圖


前幾天和幾個同事閒聊,話題不知怎麼就飄到了「退休」。

大家邊笑邊感嘆:「等真的退休了,日子要怎麼過啊?」

有人豪氣說要環遊世界,有人打算每天吃好料,也有人苦笑着攤手:
「我好像除了上班,什麼興趣都沒有耶。」

甚至有些還説,放長假時都會因爲游手好閑產生空虛感。

那一刻,我心裡咯噔了一下。因為這不只是他的困惑,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難題:「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全部。」

等公司不再需要你時,才突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像一張白紙,就像追完一部高潮迭起的韓劇後,迎面而來的空虛感——起伏越大,後勁自然越強!


70 年代以前:不用那麼「為錢工作」

我進來看了一段 YouTube 由於人形機器人的訪談(連結),Anker 的老闆阳萌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

70 年代以前,因爲大時代的環境下,工作不像現在這麼「全民化」。

那時候,一個家庭通常只需要一個人工作,就能養活全家。其他人呢?不是串門子,就是聚會聊天、打打小牌。雖然物質不多(能誘惑人的產品也沒今天這麼多),但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不會覺得空虛。

換句話說,那時的人不用每分每秒都在焦慮「怎麼多賺點錢」。

反觀今天,我們這一代卻是被生活壓力推着走,把「賺錢」推到舞台正中央。即使再不喜歡,也得硬著頭皮上班,慢慢地就把人生框死在「薪水」兩個字裡。沒了工作就不知幹什麽。

其實,這個問題,財務自由的人也早就遇見過。你會發現,不少人明明早就不用為錢煩惱,卻還是選擇繼續上班,因為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存在的理由」。


機器人時代:賺錢可能會退場?

但未來,局面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阳萌在訪談中也提到人性機器人是必然趨勢,他自己已經開始考慮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他還説這一波科技,很可能先取代人類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搬重物、流水線、重複瑣碎的家務事、甚至開車送貨。

想像一下,當機器人開始幫我們幹這些事,東西的成本下降,很多工作崗位消失,當然很多新工作會出現,我只是想説最重要的是「為了糊口而必須上班」這件事,很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換句話說,未來我們可能真的不用再「為了生存」去工作。


那我們該怎麼辦?

有人立刻會擔心:「沒有工作,不會悶死嗎?」其實答案早就在我們心裡。

想想看,即使每天上班累到翻白眼,但只要在下班後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寫文章、畫畫、創業、旅行——是不是立刻就覺得活過來了?

和 70 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只為「生存」的人相比,我們已經經過了「工作」這一場洗禮。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更清楚地意識到:人類的本性,其實就是愛創造。

所以,我們不會像當年那樣只靠串門子、聚會聊天、打打小牌來打發時間。我們會更進一步,因為懂得了——真正讓人覺得有價值的,不是「必須為了錢工作」,而是「主動去創造」。

也因此,比起那句「不會用 AI 的人會被淘汰」,我更認同另一句:
👉「不懂得培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人,才會被淘汰。」

但問題來了,現在太多人要麼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要麼乾脆懶得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一輩子都在「為了活著而工作」,卻沒想過「自己真正想要活成什麼樣」。

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未來

1970 年以前,一份收入就能讓一家人安穩生活;
後來,我們把全家都推上了職場,換來了更豐富的生活,卻也換來了更沉重的壓力;
而在 AI 和人形機器人的時代,或許輪到我們重新思考:真正的「解放」,是既不缺錢,也能安心睡到自然醒,然後把心力留給熱愛的人與事。

但在那之前,我們要面對一個更迷人的問題:
「當錢不再是目的,我真正想把時間花在哪裡?」

你真的真的,應該現在就開始想:如果明天開始,你真的不用為薪水上班,你會做什麼?
寫書?畫畫?旅行?創業?還是單純睡到自然醒,然後和家人慢慢吃早餐?

而對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更值得反思的是教育。
如果未來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靠一份「穩定工作」才能活下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更該讓他們多去探索興趣、培養好奇心和創造力,而不是一味把精力壓在課本知識和考試分數上?

因為比起會背多少公式,他們更需要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熱愛什麼,願意為什麼而投入一生。

人形機器人時代,也許不是「人類失業」的悲劇,而是「人類重啟」的契機。
當機器人終於上工,我們才有機會真正下班——去做那些我們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

未來,不再是誰能忍最長的工時,而是誰能最勇敢地追隨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喜歡我粗淺内容的朋友可以訂閲,按下方"隨緣捐款"請我喝杯咖啡支持一下我喲~ 謝啦!